2017-09-12
他,践行新闻工作者本色,俯下身、沉下心,察实情、说实话、动真情,努力推出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作品;
他,牢记社会责任,笔墨随着时代走,镜头围着百姓转,二十年如一日,讲述义乌好故事、传递义乌好声音;
他,不惧各种风险,冲在采访一线,既能“铁肩担道义”,又能“妙笔著文章”,不忘初心,始终坚持“新闻人永远在路上”。
他,便是义乌商报报业集团记者、市委报道组成员龚献明,今年7月份入选“敬业奉献”类“浙江好人”。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从业经历的基层新闻工作者,龚献明无论是新闻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,在同行中都是佼佼者。近4年来,他累计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外宣稿件2000多篇(次),是义乌乃至金华市外宣领域发稿量最多的记者。尤其是近3年来,他已在《人民日报》(包括海外版)发表100多篇(幅)新闻作品(图片),在《金华日报》《浙江日报》发表各类新闻报道(含图片报道)1000多篇(幅),为宣传义乌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“其实,我也没什么感人事迹,就是一名平凡的记者而已。”习惯采访他人的龚献明,当第一次成为被采访对象时,显得有些腼腆和拘谨,即使对方是与他共事十多年的同事。
不忘初心,用脚步丈量乌伤大地
新闻在路上,记者是行者,选择当一名记者,也就选择了做一个永不疲倦的行者。
清晨,匆匆赶往城西街道专访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的先进事迹;中午,放弃午休陪同上级媒体记者到国际商贸城采访;晚饭后,又到廿三里街道华溪村观看文化礼堂的成才礼……这是龚献明最近某一天的工作安排,也是他当记者这些年来的工作状态缩影。从业20多年来,他一直在“跑新闻”。
在旁人看来,龚献明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,却还像小伙子一样在一线奔波,拼劲十足,实在令人费解。但他却乐此不疲,始终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普通记者的岗位上,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:摄影、采访、写稿。在他看来,作为一名记者,就必须懂得俯下身去,让双腿勤起来,让头脑活起来,坚持贴近实际、贴近群众、贴近生活,善于深入一线挖掘典型,做到以情动人、以情感人,讲述好故事,传递正能量。
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是2013年度国内最热门话题之一,义乌作为先行先试的一个城市,在这方面义不容辞。为做好这篇改革大文章,自2013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、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后,龚献明即迅速行动,在5月16日推出了《走出审批围城·打造升级版工业经济》系列报道的第一篇。采写期间的艰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,为了使文章既具有高度,又有可读性,他白天跑现场,晚上办公室写稿。此系列报道共有15篇,当他写完最后一篇《工业项目审批提速:从200天到38天》时,前后历时已达半年左右。这组报道不仅使义乌“审改”走在全省前列,还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的批示,并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当年金华新闻奖一等奖。
“我不喜欢坐办公室等新闻,而习惯了到处跑新闻,只有在外面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事,才能从中发掘一些新闻点和新闻素材。”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,龚献明还是挺满意的。虽然年纪已不轻,但在写新闻的这条路上,“不服老”的他依旧保持着年轻的心态,不断自我提升,与时俱进。
虽然之前办公室同在6楼好几年,但记者与龚献明见面的机会并不多,除非周末或晚上加班写稿时能在楼道间里打个照面。有次早上8点左右竟然在洗手间外的盥洗室里看到他在洗漱,一问才得知,为了赶稿,他在单位又写了个通宵。“白天没时间写,再说晚上也清净些,这么多年,习惯了。”拿毛巾随意抹了把脸后,他戴上眼镜回办公室,没几分钟后拎上相机、背上采访包又出门了。
他在田间山头写过稿,在农户家里写过稿,在灾民的帐篷里写过稿,在晃动的火车厢内写过稿……过去的这些年,龚献明不仅用脚步丈量了乌伤大地,还以一名新闻人的热情、责任和敏锐,赶往外地采写出一篇篇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新闻报道。
不吝爱心,用真情感知群众冷暖
一头花白的头发,一身朴素的穿着,一副黑框的眼镜,眼前的龚献明很普通。脖子上挂着一台专业的相机,肩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帆布包,手里拿着一本简陋的采访本,这样的龚献明又有些不普通。
永久牌载重自行车用了10多年才“光荣退休”,之后他的代步工具一直是一辆贵不了多少的电动车。在汽车相对普及的现在,无论是当年和他一起进单位的同事,还是身边的后辈们,都已习惯开着私家车进出,而他的“座驾”还是那台电动车,也因此惹得大伙笑他太“抠”了。
然而,就是这么“抠”的一位老记者,在工作装备上却很舍得花钱。为了更全面的记录新闻现场,他认真钻研文字,还自学摄影,从胶卷相机到数码单反相机,先后花费数十万元购买摄影器材。对于那些遭遇困难和不幸的采访对象,他以自己的方式慷慨解囊。
10年前,义乌市苏溪镇有一户农民经济特别困难。女主人患上怪病,脚肿得比自己的腰还粗,多地就医后病情仍不见好转。龚献明知道此事后,不仅将该女子的遭遇写成文章,还积极发动报社员工为这户家庭募捐,并自己带头捐款。
前些年,义乌市义亭镇有一对年轻姐弟。弟弟得了严重尿毒症,姐姐决定捐肾给弟弟,但家中无钱实施换肾手术。龚献明详细了解情况后,被姐姐舍身救弟弟的行为打动。他在通过报道号召广大读者为姐弟俩捐款的同时,又自己带头捐了一个月工资。在他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,这对姐弟最终顺利渡过难关。
在多年的采访中,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家庭,龚献明为这些普通群众的故事感动的同时,也会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,有的资助学费,有的帮助找工作……这些事情,他很少告诉别人,只是默默地联系、帮扶,尽自己的一份力。
用龚献明同志自己的话说,“我热爱新闻事业,所以愿意投入精力和财力。”确实,在新闻采访过程中,他都是付诸真实感情的,用真心去感受不同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。正因为有这份对新闻事业的神圣责任感,龚献明同志写出来的文章也有着丰富的情感。正如他自己所说,一辈子用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这样的人生,虽物质上清贫,却是精神上的富翁。
不昧良心,用文字诠释铁肩道义
被称谓“无冕之王”的记者,既是权利的美誉,更是责任的厚重。见证历史、记录时代、揭示真相、传播希望……这些都是记者的神圣职责。
在龚献明过往的20多年记者生涯中,他在积极弘扬社会正气的同时,也经常冒着风险,用文字坚守记者的铁肩道义。
一次,江东街道一名八旬老人成为龚献明的关注对象。这名老人夏天住在一间用铁皮搭建的不足10平方米小房子里,其儿孙却住在豪华的别墅里。采访期间,龚献明曾被多名村民围堵,不仅被骂了一通,还被威胁不准发稿。龚献明不为所动,依然坚持发稿。最后,这名老人终于得到妥善安置。
还有一次,龚献明重磅采写了出租车系列乱象的报道,曝光了我市一些出租车驾驶员拒载、甩客等行为,有关部门随后对这些被曝光的出租车采取停运整顿措施。在整治过程中,他又与出租车主管部门紧密配合,联合行动,前后共刊发了约20篇文章,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跟踪报道。每篇文章都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材料,把我市出租车存在的种种“乱象”暴露无遗。期间,他也因此惹上了不少“麻烦”,有几名当事驾驶员除了电话恐吓外,竟跑到报社来找他理论。虽然有压力,但他并没有退缩,反而继续加大曝光力度,最终促使有关部门对义乌出租车行业进行整顿,义乌出租车营运秩序也因此得到好转,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。
作为义乌商报社最勤奋、最高产的记者之一,按照资历,龚献明完全可以向领导提要求换个轻松的岗位。但他依然坚守在采访一线,且乐此不疲、毫无怨言。这几年,他除了市委报道组的工作外,还要完成报社交给的任务。
作为一名记者,他做到了尽忠职守;但作为一名父亲,他有些“失职”。由于夫妻俩工作都很忙,唯一的儿子从小就跟着外婆生活。今年儿子高考期间,情理上龚献明原本可以请几天假回家照顾儿子,但事实上他一直坚持在采访一线,先后采写了4篇关于高考的稿件,其中一篇关于义乌考生轻松赴考的稿件还在新华网刊发。“每年高考期间是出新闻的时候,我不能错过。”龚献明说道。
“与大地贴得更近,看天空才会更远!天亮了,我已上路;天黑了,我还在路上!好记者一直在路上!”这是北京一名资深记者获奖时的感言。二十年的脚印平平仄仄,二十年的印记斑斑驳驳,在新闻这条路上,龚献明继续前行着。
作者:林晓燕
编辑:王月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